简介:
牙周病:不可忽视的口腔健康 很多人都有过牙龈出血的经历,刷牙时牙刷上的一点红色,或者吃苹果时留下的血印,往往被当作“上火”而忽略。事实上,这很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牙周病被称为牙齿的“沉默”,初期症状不明显,但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脱落。 牙周病是什么? 牙周病是牙龈、牙槽

很多人都有过牙龈出血的经历,刷牙时牙刷上的一点红色,或者吃苹果时留下的血印,往往被当作“上火”而忽略。事实上,这很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牙周病被称为牙齿的“沉默”,初期症状不明显,但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脱落。
牙周病是牙龈、牙槽骨等牙齿周围组织发生的慢性炎症。它从牙龈炎开始,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出血;若未及时治疗,炎症会向深层蔓延,发展成牙周炎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终牙齿失去支撑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下面这些情况,需要警惕牙周病: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;口腔异味反复出现;牙龈颜色变深红或紫红;牙齿看起来变长(实际是牙龈萎缩);牙齿松动或移位。尤其35岁以上人群,牙周病发病率显著上升,但年轻人因口腔清洁习惯差,也可能提前中招。

牙菌斑是罪魁祸首。当食物残渣长期堆积在牙齿表面,细菌会形成一层生物膜,刺激牙龈发炎。此外,吸烟、糖尿病、内分泌变化(如孕期)、长期压力大、家族遗传等因素都会加速病情发展。值得注意的是,错误的刷牙方式(如用力横刷)反而会损伤牙龈,加重问题。

很多人认为“牙疼才是病”,等发现牙齿松动时往往已到中晚期。牙周病的不可逆:萎缩的牙龈无法再生,吸收的牙槽骨需通过复杂手术重建。临床统计显示,牙周炎是我国失牙的首因,远超龋齿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牙周病菌可能通过引发全身疾病,如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。
步:有效清洁 每天少刷牙两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,推荐巴氏刷牙法。牙线清洁牙缝不可或缺,研究表明单纯刷牙只能清除60%的牙菌斑。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洁牙,清除顽固牙结石。
第二步:早发现早干预 牙龈出血就是身体警报,建议立即预约牙周检查。早期治疗通过龈下刮治等基础手段即可控制,费用低且痛苦小;若发展到需翻瓣手术时,不仅费用高昂,期也更长。
第三步:远离高危因素 吸烟者牙周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,戒烟能显著改善牙龈状况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,孕期女性更要注意口腔护理。
第四步:定期维护 牙周病治疗不是一劳永逸,需要每3-6个月复查,根据情况做维护性治疗。就像高血压需要定期测血压一样,牙周健康也需要长期管理。
洗牙会让牙缝变大? 这是典型误区。洗牙后感觉牙缝大,是因为清除了原本填塞在牙龈处的牙结石,暴露出真实的牙根状态,不及时处理才会真正导致牙龈萎缩。
治疗是不是很痛苦? 现代牙周治疗已实现舒适化,表面麻醉、激光等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不适感。实际上,炎症越治疗越痛,早治疗反而更轻松。
松动牙必须拔除? 需评估,轻中度松动通过牙周夹板固定+系疗,很多牙齿可保留多年。即使拔牙后也建议3个月后种牙,避免邻牙倾斜。

没时间用牙线?可尝试冲牙器;常喝咖啡的人群选用含单宁酸的漱口水抑制色素沉积;出差时备上便携式牙缝刷。记住:再忙也要给牙齿2分钟,这笔时间投资能省下未来大笔治疗费。
牙周健康是口腔的根基,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。从今天起认真对待牙龈出血这个小信号,别让疏忽成为日后后悔的理由。